膜下秸秆还田双垄种植对土壤养分平衡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杨封科1, 何宝林2, 张立功3, 高应平3
1.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2.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 兰州 730070
3.甘肃省庄浪县农技推广中心,甘肃 庄浪 744600
通讯作者:何宝林(1966-),男,甘肃秦安人,研究员,本科,主要从事旱区旱农生态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第一作者:杨封科(1964-),男,甘肃合水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旱区水资源高效利用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摘要

2011-2013年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探讨膜下秸秆还田双覆盖与双垄种植对土壤养分平衡及玉米( Zea mays)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模式叠加放大了地膜覆盖增温增湿、秸秆覆盖调温保湿和双垄种植集保水效应,使0-25 cm土层温度和0-100 cm土层含水量比露地平均提高3 ℃和3.71百分点,有效加速了还田秸秆的腐解与养分释放,第2年即明显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含量。3年定位试验土壤有机质、土壤全N、P、K,以及土壤速效N、P、K平均含量,分别比露地增加了1.19%、3.08%、9.14%、6.78%、6.28%、1.85%和7.10%。水温环境与地力的改善优化了生境,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改善了株高、穗位、双穗率、百粒重等产量性状和用水效率,使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玉米较露地平均增产64.22%。因此,膜下秸秆还田双垄种植是550 mm降水量半干旱区培肥地力及玉米高效种植的有效方式。

关键词: 全膜双垄; 膜下秸秆还田; 培肥地力; 玉米; 高效种植
中图分类号:S15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0629(2015)11-1892-10 doi: 10.11829\j.issn.1001-0629.2015-0061
Effects of double mulched furrow-ridge cropping with film and straw on soil nutrients balance and maize yield in semiarid area of China
YANG Feng-ke1, HE Bao-lin2, ZHANG Li-gong3, GAO Ying-ping3
1.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730070, China
2.Dryland Farming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anzhou 730070, China
3.Agricu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Center of Zhuanglang County, Zhuanglang 744600, China
Corresponding author:HE Bao-lin E-mail:[email protected]
Abstract

Split-plot designed field experiment was carried out to test the effects of film straw double mulched furrow-ridge cropping on soil nutrient balance and maize yield at Zhuanglang station of Gansu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semiarid area of China during 2011-2013.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is cropping model had superimposed and amplified the effects of both the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increase of film mulch, the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adjust and maintain of straw mulch and the water harvesting of furrow-ridge cropping that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0-25 cm soil layer average temperature and 0-100 cm soil layer moisture by 3 ℃ and 3.71 percentage points compare with that of bare land cropping, which in turn effectively accelerated straw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s release and resulted in an apparent effect of increase soil organic matter and available nutrients content after the second year applying. The three year average contents of soil organic matter, total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and available nitrogen, phosphorus, potassium at 0-40 cm soil layer had increased by 1.19%, 3.08%, 9.14%, 6.78%, 6.28%, 1.85%, 7.10% compare with that of bare land cropping, respectively. Soil moisture-temperature environment and fertility improvement had optimized crop growth habitat and effectively boosted maize growth and development, with significantly improving in yield traits of plant height, ear position, double ear rate, grain number per ears and 100-grain weight resulted in 64.22% yield increase than that of bare land cropping. So the crop model about film-mulched furrow-ridge cropping with straw returning underneath is recommended as the effective way of soil fertility improvement and maize efficient growth in 550 mm precipitation semiarid area of China.

Keyword: film mulched furrow-ridge cropping; straw returning; soil fertility improvement; maize; efficient growth

玉米(Zea mays)既是粮食作物, 又是优质的饲草料作物, 是草地农业系统中植物生产层的主要初级生产者, 也是承接动物生产层的主要承载者[1]。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由于改善了旱地水、热、肥、气微生境, 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而被旱地玉米及饲用玉米高产高效种植广泛应用[2, 3, 4, 5]。其作为一种新的覆盖栽培技术, 随着应用年限的增加也显现出由于生境优化导致作物旺盛生长而过多消耗土壤养分, 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作物减产的问题, 如何有效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已成为此项技术可持续发挥增产作用的关键[6, 7, 8, 9, 10]。秸秆还田作为一项生物地力培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10, 11], 但其提高地力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受土壤温湿度、秸秆埋藏深度和相关微生物的活性等因素的制约。一般认为高温高湿环境有利于还田秸秆腐解与养分释放[11], 全膜双垄沟播集雨种植技术可改善土壤水热环境能为还田秸秆腐解提供更适宜的条件, 理论上有利于还田秸秆快速腐解、养分释放和培肥土壤作用的发挥。以往的研究表明, 秸秆还田对维持或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和微生物活性有积极作用[10], 整株还田比粉碎还田和免耕留茬还田提高土壤养分含量的作用更明显[12], 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正效应大于负效应[3, 5, 6, 7, 13], 但膜下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结合对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的研究报道还少见报道。因此, 本研究依据设置的3年定位试验结果, 探讨膜下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结合对全膜双垄沟播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以期为该技术模式下土壤肥力提升提供技术支撑。

1 研究区域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试验研究于2011-2013年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庄浪试验站南坪试验地实施。该区位于106° 05'28″ E、35° 10'30″ N, 海拔1 765 m, 属黄土丘陵沟壑地貌, 多年平均气温7.9 ℃, 无霜期145 d, ≥ 0 ℃年积温3 280.6 ℃· d, ≥ 10 ℃年积温2 640.4 ℃· d, 年均降水量510.4 mm, 平均蒸发量为1 289.1 mm, 平均干燥度1.55, 是典型的干旱半干旱气候类型。试验地土质为黄绵土, pH值8.50, 有机质14.7 g· kg-1, 速效氮96.5 mg· kg-1, 速效磷11.2 mg· kg-1, 速效钾167.6 mg· kg-1。研究年份的年降水量分别为, 2011年455.7 mm, 相对多年平均偏少, 为少雨年; 2012年654.60 mm相对偏多, 为丰水年; 2013年510.4 mm, 接近平均, 为降雨适中年。相应的生育期平均温度分别为2011年16.6 ℃、2012年16.9 ℃、2013年16.0 ℃, 比多年平均偏高0.25~1.15 ℃。

1.2 试验材料及方法

1.2.1 供试材料 试验供试品种为吉祥1号玉米, 供试氮肥为兰化尿素, 含N量46%; 磷肥为云南红河牌普通过磷酸钙, 含P2O5 12%; 秸秆为当年收获的半风干状态玉米秸秆。

1.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采用裂区设计, 以秸秆还田(Straw Returning, 简称S, 下同)为主处理, 全膜双垄种植(Film Mulched Furrow-ridge Cropping, F)为副处理。主处理设不还田(No Straw Returning, S0)和还田(Straw Returning, S1)两个水平; 副处理设露地平作(Bare Land Flat Cropping, F0)、露地双垄种植(Bare Land Furrow-ridge Cropping, F1)和全膜双垄种植(Film Mulched Furrow-ridge Cropping, F2)3个水平, 共计6个处理(表1)。

表1 田间试验处理及方法 Table 1 Treatments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field experiment

具体方法为:1)双垄沟种植。于春播前顶凌起大小双垄, 小垄宽40 cm、垄高15 cm, 大垄宽70 cm、垄高10 cm, 在大小垄相接处形成的播种沟内播种。2)全膜双垄种植。于春播前顶凌起大小双垄, 小垄宽40 cm、垄高15 cm, 大垄宽70 cm、垄高10 cm, 用宽120 cm的薄膜全地面覆盖, 在大小垄相接处形成的播种沟内播种。3)膜下秸秆还田。用铡草机将秸秆铡成长度2~3 cm 的短秸, 春播全膜双垄种植覆膜前均匀覆盖于双垄垄面, 覆盖量为7 950 kg· hm-2 (风干)。4)施肥。施农家肥75 000 kg· hm-2, 施纯N 240 kg· hm-2、纯P2O5 120 kg· hm-2。农家肥随播前整地一次性施入, 化肥于覆膜前划行施入1/3氮肥、全部磷肥, 其余氮肥于拔节期、大喇叭口期分别追施余量的1/2。

试验3次重复, 小区面积8 m× 5.5 m。试验播种密度为宽行距70 cm, 窄行距40 cm, 株距33 cm, 播深2 cm, 密度为54 750株· hm-2。2011年4月15日播种, 9月29日收获; 2012年4月18日播种, 9月26日收获; 2013年4月18日播种, 10月6日收获。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1.3.1 土壤含水量、贮水量、农田耗水量及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用土钻+烘干法, 每年分别于玉米出苗期、拔节期、抽雄期、开花期、灌浆期和成熟期测定0-200 cm土壤含水量, 每 20 cm为一层。同时, 用环刀法测定土壤容重。

土壤含水量=(土壤鲜质量-土壤干质量)/土壤干质量× 100%。

Sw=d× r× w/10。

式中, Sw为土壤贮水量(mm), d为土层厚度(cm), r为土壤容重(g· cm-3), w为土壤含水量(%)。

农田耗水量按简化的水分平衡方程ET=P-W计算, 式中, ET为作物耗水量, P为降水量, △ W为时段末与时段初土壤贮水量之差(单位均为mm)。耗水强度(mm· d-1)=各生育阶段玉米田耗水量(mm)/生育阶段天数(d)。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WUE)=Y/ET, Y为作物籽粒产量(kg· hm-2), ET为作物耗水量(mm)。

1.3.2 地温测定 用地温计测定0-25 cm土层的地温, 每年每小区测定1个位点, 于玉米生育出苗、拔节、大喇叭、抽雄、灌浆、成熟期关键期, 每期测3次取平均。

1.3.3 土壤养分 均按“ S” 形取样法取0-40 cm混合土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 每年分别于播前和收获后分别取20个样点的混合土样, 测定土壤养分含量, 代表基础肥力值和肥力变化值。

土壤有机质用重铬酸钾-硫酸氧化法测定, 全氮用凯氏蒸馏定氮法、碱解氮用碱解扩散法测定, 全磷用氢氧化钠熔融-钼锑抗比色法测定、速效磷用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测定(Olsen法), 全钾用碱熔-火焰光度计或原子吸收光度计法测定, 速效钾用中性乙酸铵浸提、原子吸收光度计法测定[14]

1.4 室内考种及产量分析

成熟后每小区按五点取样法取30株, 测定株高、穗位、茎粗、穗长、穗粗、秃顶、双穗率、穗行数、行粒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等项目, 全小区收获计产。

1.5 数据处理

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3软件对数据进行基本计算处理和绘图, 采用SPSS 19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不同覆盖方式的主效应差异显著性检验(LSD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膜下秸秆还田的土壤水热效应

在研究年限内, 不论降水量多寡, 秸秆还田试验结果一致表明, S0F2和S1F2较S0F0、S0F1、S1F0 和S1F1显著提高了玉米全生育期0-25 cm土层温度(P< 0.05), S0F2和S1F2增温趋势一致, S0F0、S0F1、S1F0和S1F1趋势一致, 相互间差异均不显著(P> 0.05)(图1)。3年平均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玉米全生育期土壤温度平均达21.09 ℃, 比露地高3.0 ℃, 增幅16.58%。而单纯秸秆还田处理平均温度为19.49 ℃, 比不还田土壤温度略有降低0.19 ℃, 减幅0.94%。全膜双垄沟播膜下秸秆还田种植的增温效应在不同降水年份表现略有差异, 少雨年份(2011年)主要增加了玉米拔节至大喇叭口期和抽雄至灌浆期的土壤温度; 降雨适中及丰水年份(2012、2013年)则主要增加了玉米出苗至大喇叭口期的土壤温度。

图1 不同年份不同处理玉米生育关键期0-25 cm土层温度和0-100 cm土层含水量动态
注:S0F0, 露地常规种植; S0F1, 露地垄沟种植; S0F1, 全膜双垄种植; S0F2, 秸秆还田平作; S1F0, 秸秆还田垄作; S1F1, 膜下秸秆还田全膜双垄种植。图中小写字母表示相同测定时期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 0.05)。
Fig.1 Dynamic changing of 0-25 cm soil temperature 0-100 cm soil water content at corn key growth stage under different rainfall years
Note: S0F0, Conventional bare land cropping; S0F1, Bare land furrow-ridge cropping; S0F2, Film mulched furrow-ridge cropping; S1F0, Straw returning flat cropping; S1F1, Straw returning furrow-ridge cropping; S1F2, Film mulched furrow-ridge cropping with straw returning. The lower case letters indicate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at 0.05 level among different treatments at the same test time.

相应的, 作物主根系层土壤水环境也得到了显著改善。结果表明, 不论降水量多寡, S0F2和S1F2, 较其他处理显著提高了0-100 cm土层含水量(P< 0.05, 图1)。不同的是S1F0在少雨和降雨适中年份(2011年降水量455.7 mm和2013年降雨量510.4 mm)表现出较显著的保水效应, 而在丰水年份(2012年降雨量654.60 mm)则没有明显的保水作用。3年定位试验玉米全生育期0-100 cm土层平均含水量, S1F2处理平均为21.87%, 比露地提高3.71个百分点, 增幅20.43%; 秸秆还田处理平均含水量为20.11%, 比秸秆不还田高0.20个百分点, 提高了1.00%。

2.2 膜下秸秆还田的土壤肥力效应

地膜覆盖与秸秆覆盖互作放大了各自的集保水增温效应, 提供的高温、高湿有利条件加速了还田秸秆的腐解和养分释放, 使膜下秸秆还田第1年就开始表现出增强土壤肥力的作用(表2), 第2年显著地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N和速效K含量(P< 0.01)。随着还田年限的增加, 研究测定的土壤肥力因素全面改善, 容重下降, 有机质、土壤N、P、K含量全面提高, 除速效P含量增加较显著外(P< 0.05), 其余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0.01)。其中, 土壤有机质、速效氮和土壤钾素含量增加较多, 土壤钾增加最多。

测定结果表明, 与露地常规种植(对照)比, 膜下秸秆还田全膜双垄种植, 3年定位试验各重复间土壤有机质提高了0.06~0.53 g· kg-1; 土壤全N、P、K和速效N、P、K分别提高了0.000 8~0.031 7、0.004~0.033 g· kg-1、0.012~1.093 mg· kg-1和2.2~16.3、0.8~1.8、6.4~20.4 mg· kg-1。相应地分别增加了0.10%~2.28%; 2.28%~3.88%、1.97%~7.14%、1.95%~11.61%和0.55%~12.02%、0.13%~3.56%、3.82%~10.38%。容重下降0.01~0.07 g· cm-3, 降低了0.78%~3.10%(原始数据未列出)。

2.3 膜下秸秆还田对玉米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

2.3.1 膜下秸秆还田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 3年平均玉米生育期, 露地为158 d, 地膜覆盖为153 d, 露地秸秆还田为158 d, 膜下秸秆还田为153 d。膜下秸秆还田处理比露地处理提前5 d, 秸秆还田处理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的玉米生育期相同(表3)。

表3 全膜双垄种植膜下秸秆还田对玉米生育进程的影响 Table 3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on maize growth process under film mulched furrow-ridge cropping system

2.3.2 膜下秸秆还田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与露地种植比, 秸秆覆盖第1年对玉米产量性状的影响不明显, 第2年即对玉米产量性状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但全膜双垄种植膜下秸秆还田由于叠加了地膜覆盖和秸秆还田改善土壤水热环境和肥力条件的双重有利效应, 第1年就明显改善了穗位、双穗率和穗粒数等产量性状(P< 0.01); 第2年全面改善了穗位、双穗率、穗粒数和百粒重等产量性状 (P< 0.01)。

3年测定结果表明, 地膜覆盖处理的产量性状明显优于露地处理, 各处理间株高、穗位、双穗率、百粒重比露地栽培处理平均增加了23.73 cm、1.42 cm、30.45个百分点和8.07 g, 穗粒数减少111.4粒; 秸秆还田处理的产量性状略好于无秸秆还田处理, 各处理间株高、穗位、双穗率、穗粒数、百粒重比露地栽培处理增加了3.57 cm、1.55 cm、3.64个百分点、18.36粒和0.90 g(原始数据未列出)。

秸秆还田的土壤培肥作用与全膜双垄种植的增温、增湿、活化土壤养分作用互促, 提升了以肥调水、以水促肥的正效应, 使玉米生育耗水量显著减少(P< 0.05), 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显著增加(P< 0.05)。与露地种植相比, 秸秆覆盖在少雨年份(2011

年降水量455.7 mm)略增加了玉米生育耗水量, 降水适中年份(2013年降雨量510.4 mm)耗水量接近平均值, 在丰水年份(2012年降雨量654.60 mm)减少了耗水量。秸秆覆盖在第2年起就分别显著和极显著增加了玉米水分利用效率(P< 0.05)和产量(P< 0.01)。3年平均, 地膜覆盖处理的产量12 313.35 kg· hm-2, 较露地7 745.85 kg· hm-2增产58.97%; 秸秆还田处理的平均产量10 435.9 kg· hm-2, 较无秸秆还田处理9 633.3 kg· hm-2增产8.33%。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平均产量最高达 12 720 kg· hm-2, 较露地增产64.22%(表4)。

3 讨论与结论

秸秆还田作为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方式, 通过促进土壤有机质积累, 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 引发土壤氮矿化的正激发效应, 提高耕层速效养分含量; 通过降低容重等改善土壤结构和连作障碍等现象, 减缓地力衰竭; 通过促使集约化高氮输入的农田生态系统维持正常的碳氮比例, 减少氮素淋洗损失, 改善农田生产环境, 提高土壤肥力, 获得较高农业生产能力, 已被许多研究[15, 16, 17, 18, 19, 20]和本研究所揭示。

研究表明, 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有机结合是半干旱区培肥地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在550 mm降水量、年均温7.9 ℃的半干旱区, 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种植使玉米地0-25 cm土层温度和0-100 cm 土层含水量比露地种植平均提高3 ℃和3.71个百分点。土壤温湿度的提高显著促进了还田秸秆腐熟、分解与养分释放, 使还田秸秆在第2年即显现出培肥土壤的作用。且随着秸秆还田年限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步降低, 土壤有机质、速效N和土壤K素的含量显著增加, 维持和提升地力作用更加显著。研究认为, 水热环境的显著改善增强了土壤微生物活性, 为还田秸秆快速腐解、养分释放提供了更为有利高温、高湿的环境[4, 5, 6, 15, 16, 20, 21, 22, 23, 24, 25], 加速了还田秸秆快速腐熟、分解和养分释放, 是还田秸秆培肥土壤作用发挥的重要驱动力。

土壤水热环境的改善促进了还田秸秆培肥土壤功能的高效发挥, 也为作物生长发育提供了良好的生境, 是旱地作物稳产高产的重要基础。土壤温度的提高有利于玉米种子提早萌发、苗齐苗壮, 能促进营养生长, 增加光合作用, 在多雨年份还能抵御阴雨天低温的不利影响, 保证玉米旺盛生长; 土壤含水量的提高有利于作物抗旱稳产丰产。水温环境的改善也利于活化土壤固有养分、加速土壤-作物养分与物质循环、提高养分利用率、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和光合作用而实现产量的提升。

研究认为, 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耕作亦是半干旱区玉米高产高效种植的主要方式。该方式, 一方面缩短了玉米生育期, 有效地避免了研究区玉米因水热条件改善和降雨作物供需错位导致的贪青晚熟、减产现象, 有利于提高玉米籽粒饱满度和成熟度及产品质量。另一方面, 显著改善了测定的株高、穗位、双穗率、穗粒数和百粒重等产量性状, 减少了生育耗水量, 降低了棵间蒸发, 提高了水分利用效率, 而使玉米显著增产。

研究揭示, 膜下秸秆还田与地膜覆盖结合产生的培肥地力、均衡地温和平衡利用水资源等叠加效应是玉米增产的主要原因。一方面, 土壤水热环境得到显著改善、土壤养分含量稳定增加、土壤营养生育期均衡供应, 有效地促进了作物生产发育。另一方面, 这种叠加效应形成的低温时的“ 高温效应” 和高温时的“ 低温效应” , 能平衡全膜覆盖土壤增温效应, 在少雨年份降低地温, 丰水年份稳定或提高地温, 有效缓解气温激变对作物生长的伤害, 保证了作物良好生长和产量稳定增加。

全膜双垄膜下秸秆还田与全膜覆盖集地膜覆盖增温保水和秸秆覆盖的调温保水作用形成互促叠加效应, 放大了覆盖与秸秆还田的保水调温效应, 优化了作物生长发育的水热环境; 激发了还田秸秆培肥土壤作用、提高了地力; 平衡了玉米水分消耗、养分吸收, 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 促进了玉米生长发育、优化了产量性状, 从而使玉米稳定增产, 因此, 膜下秸秆还田双垄种植是550 mm半干旱区玉米高产高效种植的有效方式。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参考文献
[1] 李志明. 陇单7号饲用玉米适宜种植密度及施肥量和方式初探[J]. 草业科学, 2011, 28(6): 1218-1220. [本文引用:1]
[2] 陈柔屹, 冯云超, 唐祈林, 荣廷昭, 郑常祥. 种植密度对玉草1号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草业科学, 2009, 26(6): 90-100. [本文引用:1]
[3] 刘广才, 杨祁峰, 李来祥, 樊廷录, 赵小文, 朱永永. 旱地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土壤水分效应研究[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08, 26(6): 18-28. [本文引用:2]
[4] 李尚中, 王勇, 樊廷录, 王立明, 赵刚, 唐小明, 党翼, 王磊, 张建军. 旱地玉米不同覆膜方式的水温及增产效应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10, 43(5): 22-31. [本文引用:2]
[5] 杨封科, 王立明, 张国宏. 甘肃省旱作大豆全膜双垄种植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J]. 应用生态学报, 2013, 24(11): 3145-3152. [本文引用:3]
[6] 杨封科, 高世铭, 张绪成, 马一凡. 旱地玉米覆盖栽培的土壤水热及产量效应[J]. 核农学报, 2014, 28(2): 0302-0308. [本文引用:3]
[7] 张冬梅, 池宝亮, 黄学芳, 刘恩科, 张健. 地膜覆盖导致旱地玉米减产的负面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08, 24(4): 99-102. [本文引用:2]
[8] 李世清, 李东方, 李凤民, 白红英, 凌莉, 王俊. 半干旱农田生态系统地膜覆盖的土壤生态效应[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03, 31(5): 21-29. [本文引用:1]
[9] 李凤民, 鄢珣, 王俊, 李世清, 王同朝. 地膜覆盖导致春小麦产量下降的机理[J]. 中国农业科学, 2001, 34(3): 330-333. [本文引用:1]
[10] 吴荣美, 王永鹏, 李凤民, 李小刚. 秸秆还田与全膜双垄集雨沟播耦合对半干旱黄土高原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库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2, 32(9) : 2855-2862. [本文引用:3]
[11] Li F M, Guo A H, Wei H. Effects of clear plastic film mulch on yield of spring wheat[J]. Field Crops Research, 1999, 63: 79-86. [本文引用:2]
[12] 徐文强, 熊春蓉, 张永祥, 杨祁峰, 牛芬菊, 张雷. 全膜双垄沟播与秸秆还田技术对土壤理化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3, 34(2): 227-229. [本文引用:1]
[13] 牛芬菊, 张雷, 李小燕, 熊春蓉, 张成荣. 旱地全膜双垄沟播玉米秸秆还田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4, 32(3): 162-165, 188. [本文引用:1]
[14] 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第三版.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 20-262. [本文引用:1]
[15] 潘剑玲, 代万安, 尚占环, 郭瑞英. 秸秆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和氮素有效性影响及机制研究进展[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3, 21(5): 526-535. [本文引用:2]
[16] 杨滨娟, 钱海燕, 黄国勤, 樊哲文, 方豫. 秸秆还田及其研究进展[J]. 农学学报, 2012, 2(5): 1-4. [本文引用:2]
[17] 叶丽丽, 王翠红, 彭新华, 王丽慧. 秸秆还田对土壤质量影响研究进展[J]. 湖南农业科学, 2010, 19(10): 52-55. [本文引用:1]
[18] 王小彬, 蔡典雄, 张镜清, 高绪科. 旱地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00, 33(4): 54-61. [本文引用:1]
[19] 张鹏, 李涵, 贾志宽, 王维, 路文涛, 张惠, 杨宝平. 秸秆还田对宁南旱区土壤有机碳含量及土壤碳矿化的影响[J].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1, 30(12): 2518-2525. [本文引用:1]
[20] 吕殿青, 张树兰, 杨学云. 外加碳、氮对土壤氮矿化、固定与激发效应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07, 13(2): 223-229. [本文引用:2]
[21] Guenet B, Neill C, Bardoux G, Abbadie L. Is there a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riming effect intensity and the amount of organic matter input[J]. Applied Soil Ecology, 2010, 46(3): 436-442. [本文引用:1]
[22] 陈春梅, 谢祖彬, 朱建国. 土壤有机碳激发效应研究进展[J]. 土壤, 2006, 38(4): 359-365. [本文引用:1]
[23] 赵鹏, 陈阜. 秸秆还田配施化学氮肥对冬小麦氮效率和产量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8, 34(6): 1014-1018. [本文引用:1]
[24] 李正风, 张晓海, 夏玉珍, 李文正, 李天飞, 杨清辉, 吴伯志. 秸秆还田在植烟土壤性状改良上应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07, 23(5): 165-170. [本文引用:1]
[25] 徐萌, 张玉龙, 黄毅, 张玉玲, 虞娜, 闫洪亮, 邹洪涛. 秸秆还田对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及玉米光合作用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2, 30(4): 153-156. [本文引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