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陈书珍(1964-),男,甘肃岷县人,高级农艺师,学士,主要从事作物病害防治工作。E-mail:[email protected]
2012-2016年对岷县当归( Angelica sinensis)病害的种类进行了调查,并对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岷县当归病害主要为腐烂茎线虫(麻口)病( Ditylenchus destructor)、根腐病( Fusarium sp.)、褐斑病( Septoria sp.)、白粉病( Erysiphe heraclei)、灰霉病( Botrytis sp.)、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dematium)、菌核病( Sclerotinia sp.)、水烂病( Pseudomonas fluorescens)、细菌性油脉病、细菌性斑点病(病原待定)和病毒病(番茄花叶病毒ToMV); 80%代森锰锌、10%苯醚甲环唑、70%甲基硫菌灵和46.1%氢氧化铜对当归褐斑病防效较好,分别为64.83%、59.66%、53.84%和51.56%; 46.1%氢氧化铜、50%多菌灵和70%甲基硫菌灵对当归细菌性叶病防效较好,分别为74.20%、59.67%和58.07%;该研究结果为当归病害的诊断和防治提供了依据。
The diseases of Angelica sinensis were surveyed in the Minxian district of Gansu Province from 2012 to 2016 and fungicide for controlling leaf spot diseases were tested. In total, 11 diseas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this region. These include nematode disease ( Ditylenchus destructor), root rot ( Fusarium sp.), brown spot ( Septoria sp.), powdery mildew ( Erysiphe heraclei), gray mold ( Botrytis sp.), anthracnose disease ( Colletotrichum dematium), sclerotinia ( Sclerotinia sp.), water rot ( Pseudomonas fluorescens), viral disease (ToMV), and two bacterial diseases. With regard to Angelica brown spot disease, treatment with 80% mancozeb, 10% difenoconazole, 70% thiophanate methyl, or 46.1% copper hydroxide reduced the disease index by 64.83%, 59.66%, 53.84%, and 51.56%, respectively. With regard to bacterial leaf spot disease, treatment with 46.1% copper hydroxide, 50% carbendazim, or 70% thiophanate methyl reduced the disease index by 74.20%, 59.67%, and 58.07%, respectively. These results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Angelica diseases in Minxian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当归(Angelica sinensis), 别名岷当归、干归、马尾当归、马尾归、云归、西当归、金当归、土当归, 属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 其在国内多省均有分布, 如云南、贵州、四川、甘肃和青海等地, 特别是甘肃省岷县当归种植历史悠久, 品质极佳, 产量第一, 素有“ 中国当归之乡” 和“ 千里药乡” 之称, 其当归又称“ 岷归” , 远销东南亚、港澳台以及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国内、外销售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70%和90%以上[1, 2, 3, 4, 5]。随着当归面积的不断扩大, 当归病害日趋严重, 严重制约当归产业的发展[6]。关于当归病害已有不少报道[7, 8, 9, 10, 11], 但岷县做为甘肃省主产区, 其当归病害的发生及为害情况均未进行过系统调查, 另外当归褐斑病在岷县各主产区普遍发生, 发病率为75%~100%, 近年又发现一种细菌性叶斑病亦普遍发生, 两种病害混合发生, 致叶部变褐、焦枯, 严重影响当归产量和品质[9]。因此, 2012-2016年, 对岷县当归病害的发生及危害开展较系统的调查研究, 同时对目前危害严重的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开展田间防治试验, 以期为岷县当归病害的准确诊断和绿色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2012-2016年在岷县麻子川、十里镇、寺沟镇、清水镇、西江镇、梅川镇、十里镇等乡镇当归田块分别于6、7、8及9月采取普查和定点调查的形式, 调查当归病害的发生情况及危害程度, 同时描述症状和拍照。
1.2.1 供试药剂 共选用8种药剂, 主要为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新沂丰乐化工有限公司)400倍液、50% 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河北万特生物化学有限公司)1 200倍液、70% 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浙江威尔达化工有限公司)800倍液、10% 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先正达(苏州)作物保护有限公司)1 500倍液、46.1%氢氧化铜(水分散粒剂, 上海生农化学制品有限公司)1 5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耳作物科学(中国)有限公司)200倍液、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上海爱利思达生物化学品有限公司)600倍液和40%氟硅唑(乳油, 上海杜邦农化有限公司)6 000倍液。
1.2.2 试验地概况 田间试验重点以防治细菌性叶斑病和褐斑病为主。尽管全县细菌性叶斑病和褐斑病混合发生, 但两种病害危害程度有差异。因此, 2013年, 防治褐斑病的试验地设在发病较重的麻子川镇两年生当归地中。试验地前茬种植当归, 占地面积2.0亩(约合1 333.4 m2), 试验地基肥均一, 生长过程中管理水平较好, 株行距0.25 m× 0.30 m, 田间发病均匀, 试验前未施用任何杀菌剂。
防治细菌性叶斑病的试验地设在岷县十里镇甘寨村一社两年生当归地中。试验地前茬种植马铃薯(Solanum luberosum), 占地面积2.0亩, 基肥一致, 试验前未施任何杀菌剂。
1.2.3 试验方法 防治当归褐斑病和细菌性叶斑病所选择药剂使用浓度分别见表1和表2, 以清水为对照, 每个浓度处理4次重复, 随机区组排列, 每小区25 m2, 每小区用药量按每亩60 kg(900 kg· hm-2)水换算成倍液。褐斑病分别于2013年8月6日, 8月15日进行喷药, 于第2次喷药后第10天进行调查; 细菌性叶斑病分别于2013年6月21日、7月2日、7月10日进行喷药, 于7月16日进行调查。调查方法为每小区5点随机取样, 每点随机调查5株, 每株分上中下部随机各取3片叶, 用Excel 2010计算病情指数和防治效果, 用SPSS软件进行显著性分析。
病级分级标准以1片复叶尖端的3片单叶病斑为标准, 具体如下:
0级:无病斑;
1级:零星病斑, 10个以下病斑;
3级:10~50个病斑;
5级:50~100个病斑;
7级:100以上病斑, 叶片未变色;
9级:叶片发黄枯死, 病斑密集。
病情指数=[∑ (各级病叶数× 相对级数值)/调查总数× 最高值代表值]× 100。
防治效果=(对照区病情指数-药剂处理区病情指数)/对照区病情指数× 100%。
通过2012-2016年调查发现, 甘肃省岷县当归病害有11种, 根据在当地的发病情况和症状等, 分别描述如下。
2.1.1 当归腐烂茎线虫(麻口)病 岷县各产区普遍发生, 病田率高达70%~100%, 病株率24.0%~75.0%, 病情指数15.5~67.0, 是目前引起当归减产和严重影响品质的主要病害之一; 从当归栽植到收获(4-11月)均发生, 5-7月是田间发病盛期。
此病主要为害根部。发病初期根部症状不明显, 但纵向剖开根部, 可见局部褐色糠腐状症状, 随病情发展在根表皮产生深1~2 mm的纵向裂纹, 褐色, 且毛根显著增多, 并呈畸形; 病害严重发生时, 当归头部的皮层组织呈褐色糠腐, 但腐烂深度一般不超过形成层, 少数严重病株从茎基部变褐, 糠腐状达维管束内; 发病轻时地上部症状不明显, 重病株则表现植株矮化, 叶细小而皱缩等症状。该病病原为动物界茎线虫属腐烂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12, 13, 14, 15]。
2.1.2 当归根腐病 岷县各产区病株率在10%~30%。此病往往与当归茎线虫病混合发生, 一般在 5 月初开始发病, 7-8 月达到发病高峰, 一直延续到收获期。
在整个当归生长季节均可发生。最初仅少数侧根和须根感染病害, 后逐渐扩展至主根; 早期发病, 植株地上部分无明显症状, 随着根部受害加重, 植株上部叶片中午萎蔫, 早晚可恢复, 几天后, 萎蔫症状不再恢复; 发病主根腐烂, 且呈锈黄色, 最后仅剩纤维状物, 病株极易从土中拔起。地上部植株矮小, 严重时叶片枯黄下垂, 整株死亡。该病由真菌界多种镰孢菌复合侵染引起[16]。
2.1.3 当归褐斑病 当归褐斑病是岷县的主要叶部病害之一, 各产区均严重发生, 发病率75%~100%, 严重度2~3级; 当地一般5月下旬开始发病, 7-8月发病加重, 并延续至收获期。
此病主要发生在叶片和叶柄。叶片发病, 初生褐色或红褐色小点, 后小点扩展为小病斑, 近圆形或多角形, 边缘有晕圈, 大小1~3 mm; 发病后期, 多数病斑中部褪绿呈灰白色, 并形成黑色小颗粒, 为病原菌的产孢结构分生孢子器。严重时多个病斑连片, 呈大型病斑; 有些病斑中央脱落形成穿孔; 重病田叶片发褐枯萎。该病由真菌界壳针孢属真菌(Septoria sp.)引起[2]。
2.1.4 当归白粉病 该病害是岷县常见叶部病害之一, 一般中度至严重发生, 发病率40%~100%, 严重度1~3级。多在8月上旬发生, 8月下旬至9月上旬为发病盛期, 9月中旬开始产生闭囊壳, 发病重时9月下旬叶片干枯。
此病为害叶片、花和茎秆。发病初期, 叶片上出现白色小粉团, 发病严重时, 叶片全部覆盖白粉层, 老叶发黄至枯死, 新叶变细, 呈畸形。当归生长后期在白粉层中形成黑色小颗粒, 为白粉病菌的有性时期闭囊壳。该病害由真菌界白粉菌属独活白粉菌(Erysiphe heraclei)引起[9]。
2.1.5 当归灰霉病 岷县种植区病叶率在5%~27%。低温、多雨发生重, 植株密集、低洼处发生较重; 6月下旬开始发病, 7月上旬为发病高峰, 危害严重的区域出现点片枯死。
此病主要为害茎秆和叶片。茎秆受害后, 中部衰弱组织出现软腐症状, 受害部位产生大量灰色霉层, 可围绕整个茎秆, 致组织枯死。叶片受害出现圆形或“ V” 型病斑, 上有少量霉层, 该病害由真菌界葡萄孢属真菌(Botrytis sp.)引起[9]。
2.1.6 当归炭疽病 岷县普遍发生。2012-2015年发病普遍, 危害较重; 在7-8月岷县麻子川发病率65%, 9月中旬基本全田发病, 病株率达100%, 但地块间严重程度有差异。该病害是当归的新病害[17]。
此病一般在6月中、下旬开始发生, 田间可见零星病株, 但症状不典型, 观察不到病症。7月份株高20 cm可见典型症状, 有些株高不到30 cm即以严重发病, 茎秆腐朽, 表面布满黑色小颗粒; 8月下旬至9月上旬达发病高峰。该病主要为害当归茎秆, 发病初期在植株外部茎杆下部出现浅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病斑, 后病斑扩大, 形成深褐色长条形病斑, 其上布满黑色小颗粒, 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盘, 发病后期茎杆及叶片从外向内逐渐黄化和干枯死亡, 最后茎秆腐朽变灰色至灰白色, 整株枯死。该病由真菌界炭疽菌属的束状炭疽菌(Colletotrichum dematium)引起[17]。
2.1.7 当归菌核病 在岷县日光温室育苗棚该病发生较重, 病株率达30%, 前茬为蔬菜, 露地未见发生。此病主要为害茎杆。近地面茎秆发病后出现软腐, 茎秆变成空腔, 发病部位可见白色菌丝及黑色鼠粪状菌核; 叶片首先从叶缘开始干枯, 逐渐发展到整叶枯黄, 最后全株枯死。菌核生在当归茎秆表面, 似鼠粪状, 不规则形。该病由真菌界核盘菌属的真菌(Sclerotinia sp.)引起[9]。
2.1.8 当归水烂病 岷县零星发生。此病从当归根茎交界处开始侵染。发病初期, 仅在叶柄基部呈现水渍状, 植株地上部生长正常; 随着病害发展, 叶柄基部出现软腐, 挤压归头, 可见有液体流出并伴有水泡, 整株叶片萎蔫, 地上部分呈枯萎状, 后期, 地上部全部枯死, 同时地下根腐烂。病原菌为原核生物界的荧光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s)[16]。
2.1.9 当归细菌性油脉病 据2012年调查, 岷县多在7-8月发生, 发病率20%~25%, 严重度1~2级。该病主要发生于当归叶片和茎秆。叶片发病, 叶脉油渍状隆起, 变粗; 有些病叶上呈现不规则形暗绿色油渍状病斑, 其上菌胶膜或菌胶粒明显; 茎秆上发病产生油渍状褐色条斑。该病由细菌引起, 但属种待定。
2.1.10 当归细菌性斑点病 岷县一般6月份在田间可见症状, 7-9月发生普遍, 发病率约45%, 严重度1~2级。
此病主要危害叶片。多自基部叶片先发生, 逐渐向上蔓延。叶片上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缘淡紫色, 中央白色, 呈油渍状; 或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缘褐色, 微微隆起, 中央白色或灰白色, 微微下陷, 叶背病斑颜色不明显, 病斑小而多, 散生或聚生, 严重时病愈合成片。病原为细菌, 但属种待定。
2.1.11 当归病毒病 病毒病在岷县零星发生, 主要危害叶片。发病初期, 仅上部叶片现轻微花叶, 后逐渐出现不规则的黄绿疱斑花叶, 且叶片略变硬变脆, 部分叶片叶缘呈不规则锯齿状, 有少数叶片变细呈蕨叶状; 部分叶片叶色正常, 但叶面产生疱状, 叶面稍现畸形。经双抗体夹心免疫酶联法(DAS-ELISA)和反转录PCR(RT-PCR)方法检测, 由番茄花叶病毒(ToMV)引起[18]。
2.2.1 褐斑病药剂防治 第2次喷药10 d后, 7种药剂对当归褐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中80%代森锰锌400倍液对当归褐斑病防治效果最高, 达64.83%, 10%苯醚甲环唑1 5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 倍液和46.1%氢氧化铜1 500倍液防效分别为59.66%、53.84%和51.56%, 而70%丙森锌200倍液、40%氟硅唑6 000倍液和50%多菌灵1 200倍液防效低于50%(表1)。
2.2.2 细菌性叶斑病药剂防治 第3次喷药6 d后, 5种药剂对当归细菌性叶斑病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其中46.1%氢氧化铜1 500倍液对当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效果最好, 达74.20%, 50%多菌灵1 2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和10%苯醚甲环唑1 500倍液防效分别为59.67%、58.07%和50.01%, 而47%春雷王铜对当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治效果较差, 仅为35.48%(表2)。
注:同列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 0.05)。下同。
Note:Different lowercase indica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t the 0.05 level; siminarly for the follow tables.
调查表明, 甘肃省岷县当归病害共有11种, 其中当归褐斑病、麻口病、根腐病、白粉病、水烂病、病毒病和炭疽病7种病害已报道[3], 但菌核病、细菌性叶斑病和灰霉病仅有记载, 未见详细报道。因此, 通过在全县开展调查和病害鉴定, 初步摸清了岷县当归病害种类和发生危害程度, 为岷县当归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依据。但两种细菌性病害的病原种类及其发生规律等还需进一步研究, 以便为当归病害的综合防治提供指导。
关于当归褐斑病防治研究, 王艳等[19]通过室内毒力测定表明10%苯醚甲环唑和70%丙森锌对当归褐斑病菌的菌丝和孢子抑菌效果均最好, 53.8%氢氧化铜和50%甲基硫菌灵次之; 本研究中, 80%代森锰锌400倍液对当归褐斑病防治效果较好, 防效为64.83%; 10%苯醚甲环唑1 500倍液, 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 46.1%氢氧化铜1 500倍液对当归褐斑病防效分别为59.66%, 53.84%和51.56%, 防效较好, 与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基本一致; 陈泰祥等[20]报道的田间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连续用药两次后防效超过70%, 也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说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是防治当归褐斑病的有效药剂。本研究中, 46.1%氢氧化铜1 500倍液对当归细菌性叶斑病防治效果显著, 防效为74.20%, 其次为50%多菌灵1 200倍液和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 防效分别为59.67%和58.07%, 说明氢氧化铜、多菌灵和甲基硫菌灵是防治当归细菌性叶斑病的较好农药; 另外, 10%苯醚甲环唑1 500倍液对当归细菌性叶斑病的防效为50.01%, 且其对当归褐斑病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所以该药剂在这两种病害混合发生时可以选用, 但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 有利于延缓病原菌产生抗药性。总体看, 试验所选药剂防效最高仅为74.20%, 可能原因是所选药剂使用倍数较低造成, 如10%苯醚甲环唑在生产中一般在1 000倍液使用, 但在中药材上为了减少农药残留量, 本研究则选用1 500倍液, 致防效较低; 另一个原因可能与真菌和细菌性叶斑病混合发生, 所选药剂不能一药多防有关系。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