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黄平芳(1975-),男,江西新余人,副教授,硕导,博士,主要从事乡村旅游、旅游者行为研究。E-mail:[email protected]
绿道是一种特殊的线型绿色开敞空间,具有生态、娱乐、美学等多种意义,以及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以武功山景区为例,在分析山地草甸景区现状问题的基础上,探讨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研究表明,在旅游干扰下,山地草甸景区生态体系受到破坏,文化展示不足,接待设施不够完备,安全风险较多。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应遵循生态化、人性化、文化性和安全性的原则,按照科学的规范要求及技术标准,构建和完善绿道要素体系。
A greenway is a linear green open space that has ecological, recreational, cultural, and aesthetic significance. These functions include ecological protection, entertainment expans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culture. This paper took the Wugong Mountain Scenic Area as an example to investigate the basic principles, general requirement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s in mountain meadow scenic areas. We showed that the ecosystem was damaged, cultural opportunities insufficient, and reception facilities incomplete. Under tourism disturbances, security risks are increased in highland meadow scenic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greenways in mountain meadow scenic areas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s of ecology, culture, humanization, and security according to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近年来, 山地草甸景区以其独特的草甸风光以及优美的生态环境, 吸引众多的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 成为深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 产生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草甸景区主要是开敞的空间, 置身其中的旅游者其游憩活动相比在其它类型的景区更加自由深入, 对人身安全及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也更为深远复杂。比如, 在雨雪多雾天气, 不走寻常路的旅游者容易迷失方位, 甚至被困受伤; 而在旅游者高强度的踩踏以及露营、野炊等户外活动的干扰下, 草甸植被面临日益退化的风险[1], 草甸景观甚至被逐渐分割破碎化。草甸过度放牧, 导致草地的退化和自然生态环境不断恶化[2], 而草地因过度放牧以及旅游者践踏形成裸地, 碳水化合物含量均急剧降低, 导致土壤和草原生态系统质量恶化[3]。由此可见, 科学管理旅游者活动以及修复保护草甸植被, 已成为实现山地草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紧迫任务和关键环节。
绿道是沿着诸如河滨、溪谷、山脊线等自然走廊, 或是沿着诸如用作游憩活动的废弃铁路线、沟渠、风景道路等人工走廊所建立的线型开敞空间, 包括所有可供行人和骑车者进入的自然景观线路和人工景观线路[4]。绿道作为一种特殊的线型绿色开敞空间, 是人们接近自然的通道, 是连接开敞空间、自然保护区和景观要素的绿色景观廊道, 包括一系列线性元素地组成的网络[5], 具有生态、娱乐、美学等多种意义[6]和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7], 已成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选择[8]。从绿道的理念及功能意义来看, 绿道建设非常契合当前山地草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然而, 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绿道的概念、特征、案例介绍及开发应用等方面[7, 9], 尤其是偏重于城市绿道的探讨和应用, 对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则少有专门研究。基于此, 以素有“ 云中草原” 之称的江西武功山景区为例, 在分析山地草甸景区现状问题的基础上, 探讨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的基本原则、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 以期丰富山地草甸景区可持续发展以及绿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武功山景区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旅游景区, 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自然遗产地、国家AAAA级旅游区。位于江西省萍乡市芦溪县、吉安市安福县和宜春市袁州区的交界处, 地处罗霄山脉北段, 呈东北-西南走向, 绵延120余km, 总面积260余km2, 主峰白鹤峰(金顶)海拔1 918.3 m, 分为金顶观光休闲区、羊狮幕观光游览区、九龙山宗教文化区、发云界游憩娱乐区、大王庙原始生态区5个核心景区。武功山风景优美, 西奇东瑰, 北雄南秀, 峰、洞、瀑、石、云、松、寺等自然风光与人文胜景交相辉映。尤其是在海拔1 600 m以上的高山之巅, 分布着10万余亩国内罕见的山地草甸, 主要有禾本科的毛秆野古草(Arudinella hirta)、芒类(Miscanthus spp.)、冬茅(Imperata spp.)等, 还有少量蓼科、蔷薇科、元宝草科、唇形科和十字花科植物, 是武功山景区的核心吸引物, 草甸观光休闲已成为旅游者前来武功山游憩的最大动机[10, 11]。景区气候温和, 四季分明, 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14~16 ℃; 动植物繁多, 有动物200多种, 植物2 000多种, 森林覆盖率超过88.1%, 是名副其实的天然动植物园。武功山正以“ 云中草原, 户外天堂” 的亮丽形象享誉海内外, 吸引了众多旅游者前来观光休闲, 现在仅萍乡武功山景区每年接待旅游者达到70余万人次。
本研究中, 除了旅游接待情况以及旅游者被困事件资料由武功山管委会提供, 其它数据均来源于2013-2014年江西农业大学山地草甸游憩行为研究课题组深入武功山景区进行现场踏查、问卷调查等获取的第一手资料。
为了测度旅游干扰对山地草甸植被的影响, 2014年9月, 在海拔1 500 m以上的武功山云海客栈至观音宕客栈路段Ⅰ 、观音宕至白云客栈路段Ⅱ 以及露营基地路段Ⅲ 分别选择A、B、C 3个点作为调查样地(图1)。每个调查样地分别选取8个样点, 每个样点以道路中心为基准, 距离道路中心1、3、5 m处各取一个边长为0.5 m的正方形区域, 其中距离道路中心1和3 m处为干扰样地, 距离道路中心5 m处为对照样地。分别调查记录草甸植被的种类、数量、高度、盖度等, 由此测算旅游者踩踏对步游道两边草甸植被的影响。
2013年10月和2014年5月, 对武功山旅游者游憩行为进行了实地调研。分别派驻调查人员在景区索道站、野营地、攀岩点、观景亭台等主要的游憩项目点, 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500份, 回收483份, 其中有效问卷456份, 问卷有效率为91.2%。本研究中旅游接待设施以及文化展示方面的旅游者感知评价数据均来源于以上调查。
旅游活动对山地草甸植被的干扰影响, 采用植被盖度减少率(cover reduction, CR)[12]、高度降低率(height reduction, HR)[13]以及多样性指数等进行综合测算, 计算公式如下:
CR=100× (C0-Ci)/C0(1)
式中:C0为参照样地的草甸植被总盖度, Ci分别为干扰样地的草甸植被总盖度; 植被盖度指某一地区植被投影面积占样地总面积的百分比, 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植物群落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14, 15]。
HR=100× (H0-Hi)/H0(2)
式中:H0为参照样地的植被平均高度, Hi为干扰样地的植被平均高度。
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16, 17]:
H'=-
式中:Pi指i种植物在群落中的个体比例, 即Pi=ni/N, ni为样地内第i个物种的个体数量, N为样地内所有物种的个体数量, S为样地内物种的数目。
另外, 旅游者对景区的文化展示以及接待设施的感知评价, 本研究中运用李克特量表进行分析, 即采用“ 很不满意” 、“ 不满意” 、“ 基本满意” 、“ 满意” 及“ 很满意” 5种感知态度分别以1~5分打分的形式进行赋值, 各指标的总体满意度结果通过加权平均计算而得。
本研究获取的数据主要借助Excel 2007和SPSS 13.0等软件进行处理和分析。
山地草甸是高生态敏感性资源[18], 原本具有较好的生态基底, 但随着旅游开发的快速推进, 生态环境面临着巨大压力, 尤其是高负荷的游憩活动使得原本完整的草甸生态系统被切割破碎化。以武功山为例, 旅游者的游憩活动对草甸生态环境产生了较大冲击。经过现场踏查发现, 旅游者的踩踏对道路两旁的草甸具有明显的破坏作用, 草甸的高度与生长方向均受到影响, 优势草种被踩踏受损, 其它物种则乘隙生长, 使得植物种类明显增多, 而且草甸离道路越近, 受到的破坏干扰越大(表1); 旅游者的游憩活动不仅造成草体被压断毁坏, 使得草甸植被盖度减少, 植被高度降低, 植物种类也明显增多, 而且使草甸的土壤更加板结紧实, 影响草的根系延伸生长与水的渗透率[19]; 另外, 旅游者的游憩活动还带来成堆的生活垃圾, 不仅有损景观效果, 还直接污染草甸的水体和土壤[20]。可见, 草甸生态环境的破坏, 不仅降低了旅游者的体验质量, 而且严重危害到山地草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山地草甸景区因草甸的开敞空间及生态脆弱性, 其接待设施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以致存在服务节点数量不足、选址不合理、功能不健全等问题。从问卷调查的结果(表2)来看, 目前武功山的接待设施与旅游者的期望和实际需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虽然旅游者的总体满意度达到3.91, 但大多数评价处于“ 基本满意” 状态, “ 高满意度” 的体验评价偏少。目前, 武功山接待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供游人食宿的驿站和旅馆设施不够完善, 多数环境简陋, 脏乱差问题突出, 还有不少处于下坡道旁, 既存在安全隐患, 又破坏了周边生态环境; 供游人休憩的桌椅和凉亭, 不仅数量严重不足, 而且风格简陋, 与周围的环境不够协调; 旅游解说设施也不够完备, 不少设施地理位置欠佳, 解说内容浅显单薄, 解说形式呆板单一[21], 以致旅游者难以从中获得有效的解说信息。
文化是人类生存的条件, 是旅游业的灵魂, 是构建旅游形象的核心元素[22]。草甸景观作为名山的重要组成部分, 往往与诗画作品、人物轶事、亭台楼阁、祭坛场所、神话故事等人文事项融为一体, 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若能对其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展示, 必能丰富和提升景观层次和文化魅力。武功山是集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为一体的山岳型景区, 其海拔1 500 m以上的高山草甸区, 是历代人们祭天拜神、修身养性的洞天福地, 前来游赏吟诗作赋的名人雅士更是络绎不绝, 草甸上弥漫着浓厚的人文气息, 古祭坛、山神庙等人文景观更是与高山草甸相得益彰、融为一体。但遗憾的是, 目前景区主要将草甸作为特色植被景观进行开发宣传, 而忽略了其蕴涵的文化魅力, 甚至割裂了与周边人文景观的融合, 不仅人文古迹破败、文化展示粗糙, 而且游览空间主题线索混乱、缺少连续性和流动性, 从而限定了草甸景观的文化魅力展示, 进而影响了旅游者的文化体验质量。从问卷调查的结果来看, 旅游者对武功山的文化体验评价普遍不高, 总体满意度只有2.908(表3)。
山地草甸属生态脆弱性景观, 在旅游开发中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 从而形成大量裸露在外的山体岩石和土壤, 长期的自然侵蚀还会造成水土流失、石块崩落、山体滑坡等次生灾害的发生; 而山地草甸开敞的空间以及多变的天气环境, 使得置身其中的旅游者容易迷路被困, 引发安全事故。例如, 武功山在2007年1月至2014年5月期间共发生20起较大的旅游者被困事件, 发生地点主要集中在发云界、羊狮幕、金顶附近, 多为开发未成熟的山地草甸区(表4)。这些区域多为原始风貌, 正式的游憩路径较少, 安全标识、指路牌示也较为缺乏, 旅游者进入容易迷失方向; 而地域范围大, 信号树少, 微弱的手机信号让被困旅游者无法及时顺畅地向外界求助, 救援人员也无法通过通讯信号确定被困人员的具体位置。可见, 安全风险是山地草甸景区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山地草甸景区绿道作为一种生态型绿道, 必须以生态建设为基础, 最大限度地修复和保护草甸生态环境。不仅要有机串联破碎化的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 以提高草甸斑块之间的呼应度和连接度[23], 还要为生物能量的自由流动和景观环境的和谐协调提供通道[24], 从而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 完善旅游者的游憩环境。
旅游者是山地草甸景区绿道活动的主体, 绿道建设本身就是为了让旅游者更方便、更舒适地享受草甸旅游带来的美好体验。因此, 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改善服务设施, 为广大旅游者提供方便、快捷、具有吸引力的游憩场所, 从而满足他们的游憩、餐饮、住宿、娱乐、科普教育等多样化需求。
文化是山地景区的魅力灵魂和品牌形象。经过漫长的历史沉积, 山地景区往往凝聚了大量不朽的文化遗产, 彰显了独特的文化魅力。针对山地草甸相对单调的景观风貌以及文化魅力展示不足的现状, 应坚持以文化为魂, 巧妙借助和充分发挥绿道的社会文化功能, 传承和展示地域文化空间。
绿道的线性、高连接性、高可及性特点[25], 使其在山地草甸景区安全管理中能发挥有效作用。但要使绿道充分发挥这一优势作用, 就必须充分考虑旅游者的使用需求, 通过优化道路系统、改善信息沟通途径以及设置旅游者救助服务站等, 提高景区安全管理的可参与性、可达性、可介入性。
由于绿道为带状狭长廊道, 可进入性强, 使用更为便捷, 可服务的范围更为广泛, 服务人群数量更多, 在发挥游憩接待功能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而完善的绿道系统, 不仅要求绿道游径、基础设施、标识系统和服务系统及节点等要素配置齐全, 而且其设置必须经过严格的控制规划并符合相应的质量标准[26]。一般来说, 绿道系统主要由绿廊系统、慢行系统、交通衔接系统、服务设施系统、标识系统五大系统构成。其中每个系统又可细分为若干基本要素, 总共包含绿化保护带、绿化隔离带、衔接设施、管理设施、游憩设施等17个基本要素[27]。本研究参照以上绿道系统的构成形式, 将山地草甸景区绿道系统亦分为五大系统和17个要素(表5), 并分别对各个基本要素的建设提出总体要求和技术标准。
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应满足生态化、人性化、文化性、安全性的原则, 按照以下8个要求构建和完善基本要素, 充分体现山地草甸的自然和人文特色。
1)绿道选线应遵循生态影响最小化和旅游者体验
最优化的原则, 并与基本生态控制线相协调, 既要尽量绕开生态敏感区, 又要做到道路两侧均有景可观, 步移景异, 避免景观单调平淡。
2)考虑到山地的地质地形构造以及旅游者的高强度踩踏等情况, 绿道路面铺装应采用生态环保、渗水性强、耐磨性好的本土材料, 处于潮湿地带的铺装材料还要耐腐性好, 而且铺装面层应平整、抗滑、美观。
3)坚持以草甸现状保留为主, 在修复现有破坏草甸的基础上, 通过增植和改造的方式在道路两边适当营造宜人的植物景观, 减少草甸景观的单调性, 并恢复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4)在发掘并保护地域景观和历史文化资源的基础上, 通过绿道将景区中具有特殊文化价值的遗迹及景观串联起来, 做到主题线索清晰鲜明、节点时空布局协调合理, 为旅游者提供具有连续性和层次性的文化体验空间。
5)在综合考虑地方环境风貌、资源禀赋形态以及旅游者需求特征的基础上, 对绿道进行文化创意开发设计, 深入发掘绿道休憩娱乐、展示文化、提供指示的综合功能和效益。
6)在绿道沿线合理布局和设置观景台、游憩点、运动健身设施、小卖部、餐饮店、垃圾桶、生态厕所、医疗站、路灯、信号树和解说标识系统等服务设施, 以完善和提升草甸区的旅游接待服务功能。
7)在合理规划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进行绿道选址和设施安全建设。绿道线路必须绕开滑坡、塌方、泥石流等危险地段; 在无法绕开的悬崖陡壁等危险地段, 应设置稳固的防护栏和醒目的警示牌。
8)在绿道的重要节点和主要出入口, 合理设置游客救助服务站, 增设通讯信号树, 安装灯光系统、电子监控显示设备和语音播报系统等, 为景区安全防控及日常管理提供方便。
在参考国内外研究成果以及相关规划建设标准规范的基础上, 结合山地草甸景区的实际建设条件, 提出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的部分技术标准:
1)根据山地草甸环境的特性和要求以及边缘效应与生态绿道宽度的关系[28, 29], 并参考《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技术指引》[30], 确立山地草甸景区绿道的绿廊宽度标准为:绿道两侧的绿化缓冲区宽度之和应≥ 200 m, 其中单侧绿化缓冲区宽度≥ 15 m; 如果绿道需要满足动物迁徙要求, 其两侧的生态隔离带宽度之和应≥ 100 m, 其中单侧宽度≥ 12 m, 而仅用于防止旅游者踩踏, 其两侧的生态隔离带宽度之和应≥ 10 m, 其中单侧宽度≥ 3 m; 林带的林缘线和林冠线应每隔50 m保留透景线, 以降低绿带的封闭度, 丰富旅游者的游览视线。
2)根据山地草甸环境的特性以及旅游者的游憩需要, 并借鉴国外游径或步行道建设的标准与要求[31], 确定绿道步行道宽度应≥ 1.5 m, 横坡度≤ 4%, 纵坡度≤ 12%, 当纵坡坡度大于12%时, 应设置阶梯解决竖向交通。另外, 考虑到山地环境复杂、地形陡峭的特点, 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大多数路段不宜设置自行车道, 若确实要满足部分旅游者山地骑行的特殊需要, 也可以设置专门的山地自行车道。
3)驿站是绿道配套设施的集中设置区, 也是旅游者途中休憩的重要节点。山地草甸景区绿道驿站的建设应充分利用条件相对成熟的游客服务中心、景区管理中心、商店、餐馆、客栈等服务管理设施, 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改造完善。在现状无可利用设施的前提下, 则可以考虑新建驿站。为此, 参照《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技术规定》, 并充分考虑山地旅游者的流动特点, 确立新建的山地草甸景区绿道驿站间距标准为:一级驿站间距为10~15 km, 二级驿站间距为5~8 km。
4)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内公共厕所及垃圾箱的设置, 可以参照《珠江三角洲区域绿道(省立)建设基准技术指引》[30]以及《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32], 其中公共厕所设置间距应≤ 2 km, 垃圾箱设置间距应≤ 500 m; 同时考虑到旅游者的游憩行为特点, 基于在武功山的调研数据, 确定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内公共厕所还应按照每百人拥有≥ 2个蹲位的标准进行设置。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应优先选用生态环保厕所, 同时根据实际需要, 在旅游旺季及部分客流集中区域增设流动厕所。垃圾箱应设垃圾分类指示标志, 并应选用生态环保材料。
绿道是一种特殊的线型绿色开敞空间, 具有生态、娱乐、美学等多种意义以及生态保护、休闲游憩、经济发展、社会文化等多种功能。绿道建设非常契合当前山地草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对于促进山地草甸景区完善生态体系、增加文化魅力、改善接待设施以及提升安全管理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山地草甸景区绿道建设, 不仅仅是铺“ 道” 建“ 绿” 的过程, 还应结合景区的自然历史风貌和旅游者需求特征, 创造生态化、人性化、文化性和安全性的线型游憩通道, 使景区实现景观、生态、自然和人文的有机和谐统一。
The authors have declared that no competing interests exist.
[1] |
|
[2] |
|
[3] |
|
[4] |
|
[5] |
|
[6] |
|
[7] |
|
[8] |
|
[9] |
|
[10] |
|
[11] |
|
[12] |
|
[13] |
|
[14] |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
[21] |
|
[22] |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